上期分享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中新三类资产包含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2018年1月1日实施了新金融工具准则,该准则给上市公司的财报带来两大变化:一是金融资产的分类变了,二是资产减值的规则变了。今天我们来看看金融资产分类在新准则实施前后的变化。

准则实施前,金融资产分为四类:

①贷款和应收款项;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

③交易性金融资产;

④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准则实施后,变为:

①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益的金融产(意图通过未来出售资产、获取差价的金融资产,就像“笋子”从地里嗖嗖疯涨,挖出来卖钱);

②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意图收息并等待到期还本的资产,且资产本身的现金流特征也体现了这一目的。就像“瘫子”一样瘫在床上啥也不干,等着收息、等着还本)。

③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合收益的金融产(既想……又想……的资产,两个目的黏在一起,公司也说不清楚(或不愿意说清楚)究竟是想持有收息还是未来赚取差价,就像“粽子”一样黏黏糊糊裹在一起);

新旧分类的对照

“笋子”,就是原有准则下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只是将其中自报表日起超过一年到期(或无固定期限)且预期持有会超过一年的部分,单独列为“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处理规则与原有一样,直接套用。“瘫子”,是将原有“贷款及应收账款”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合并,处理规则和原来一样,直接套用。“粽子”,对应原有准则下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分为其他债权投资、其他流动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应收款项融资和其他权益工具投资等。

财报中的新三类金融资产包括什么

以上,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如果我们阅读上市公司2018年以前财报的此科目时,需要注意准测的变化,清楚变化科目变化前后的对应关系。同时,我们也要理新三类金融资产的来源、计量及处理规则等,只有对该科目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才能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