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金融市场可以发现,债市与股市、房市之间有时会呈现负相关性,股市或房市走高,债市可能表现平平,反之股市或房市走低时,债市可能表现较好,这就是所谓的“跷跷板”效应。
1、什么是“跷跷板”效应
以股债为例,“股债跷跷板”效应指的是一段时间内,股票和债券价格会呈现反方向变动。直观感受是资金转移效应,即市场发生变化时,资金在不同市场的流入流出导致市场的波动。债市与房市之间也存在这样的跷跷板关系,但债市与股市、房市之间并非绝对的反向变动,很多时候也会同涨同跌,“跷跷板效应”是在一定的因素下驱动的。
2、跷跷板效应的成因
2.1 资产的不同收益特征
对于债券来说,未来现金流通常包括定期的利息支付与到期时的本金返还,安全性高,但收益有限;股票的未来现金流通常包括公司分红及股价上涨后卖出股票的资本利得,这更依赖于公司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水平;投资性房地产的未来现金流通常包括租金收益以及房价上涨后出售获取的资本利得,受市场需求、经济状况和政策变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债券与股票、投资性房地产具有不同的收益特征,债券一般被看作避险资产,股票和投资性房地产则是风险资产,这是跷跷板效应产生的基础。
2.2 经济基本面状况
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人们通常期望更高的资本回报,固定收益的债券相对不太吸引投资者;同时,经济增长通常会提高公司盈利和房市活跃度,股价和房价往往会上涨。因此在经济增速提升时往往对股市和房市是利好的,从而出现债券价格下跌和股票价格上涨这种现象。而在经济不景气时,投资者避险情绪升温,债市往往走强,也呈现出“跷跷板”的特征。
2.3 流动性状况
股市与债市所吸纳的资金分别来源于不同的流动性层级,股市资金大多来自于广义流动性层级,即一般股民、企业和非银行存款,因此广义流动性(M2)对其影响更大;而债市以机构投资者为主,资金来源大多为银行活期存款,因此狭义流动性(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更为关键。广义和狭义流动性在收缩或放松时具有相关性,但存在时间差、方向相反的情况,可能导致股债走势差异。
3、跷跷板效应何时失效
股债相关性变化背后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宏观经济环境,当基本面驱动时股市与债市更容易出现跷跷板效应,在流动性驱动或出现系统性风险时,股债更容易同涨同跌,丧失跷跷板效应。近十几年股债市场的历史表现也验证了这一点,2010年、2018年和2020年等都是典型的基本面驱动下的股债跷跷板走势。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或紧缩的情况下,股债跷跷板效应丧失,最为典型的就是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央行货币政策全面宽松,股市债市流动性均充裕,股债均上涨。2018年上半年,面对基本面和流动性都遭到了市场冲击,又出现股债同跌的情形。而2022年底,因为市场预期及流动性阶段性趋紧,股债也同时出现双杀局面。
4、对投资者的启示
首先,利用债市与房市、股市之间的跷跷板关系,通过构建资产组合可以获得更高的风险收益比。对于家庭而言,能够在安全性前提下实现家庭财富稳健增长是进行资产配置的首要追求。因此,家庭可以选择安全性高、收益率稳健的债权类资产作为配置的大头,而股票资产和另类资产可以作为博取高收益的急先锋,但不宜占据过大比例。
其次,我们要认清,所谓的“跷跷板效应”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宏观经济、流动性等因素引起的资金转移,投资者更多的需要关注经济基本面走势及流动性情况,而非仅仅现象本身。
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更多是结构转型升级的问题,而非单纯的后疫情时代的恢复问题,经济发展依然是主线,必然要求货币政策保持适度宽松。中长期来看,债券市场会保持稳定,未来宽货币政策的落地或将驱动债券收益率下行,投资者还需树立长期主义和价值投资的理念,耐心等待收益的实现。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