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资产负债表的“另类”分法”,本期我们来看看生产类资产中“固定资产”有哪些基础知识点容易被忽视,需要特别注意,避免踩坑。
前期我们解释了生产类资产,它是指资产负债表(以合并报表为准)中与上市企业日常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资产科目。拿到上市企业财报后,翻到合并资产负债表部分(以贵州茅台2023年财报为例),其生产类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至“长期待摊费用”之间的全部科目,如下: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生产类资产中“固定资产”,和其他的财报分析文章一样,固定资产是指公司为经营活动而持有(不是转手、不是卖掉)、使用寿命超过一年(注意时间界限)、价值较大的非货币性资产,主要包括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作为投资者,我们知道以下几点就足够了:
1、固定资产必须计提折旧 计提折旧是一个分摊过程,它是指企业购买或自建一项固定资产的支出,不能全部算在买入或者投入那一年的经营成本中,而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则(一般为计提规则)将它分摊在该资产的预计使用期内(寿命期内)。折旧按月计提,作为公司当月的费用,最终在利润表里扣除。折旧的最大限度是资产价值归零,如资产价值归零后还可以使用,不再继续计提折旧。
2、折旧政策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有年限平均法(又称为直线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公司选用哪种折旧方法,是它的权利,无须深究。原则上,公司的折旧政策选定后,没有充足的理由是不允许变更的。如果公司某年突然改变了折旧政策,那我们就一定要小心了,必须要搞懂公司为什么改,改的是否合理,改了会带来什么利益。
(几种折旧政策解释:①年限平均法又称直线法,是将固定资产的折旧均衡分摊到各期(寿命期),每期折旧额是相等的;②工作量法是指根据实际工作量计提折旧额的方法,该方法考虑资产的使用强度,按照当期生产量与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周期内生产总量的比例来计提折旧;③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使用直线折旧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为避免该折旧法将固定资产折旧到残值以下,在折旧年限到期前的最后两年内,需改为直线法;④年数总和法,是将固定资产原值减去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3、折旧政策的影响 无论采用哪种折旧方法,折旧总额是相同的。但因为折旧算作费用,需要从利润表里扣除,会减少当期利润,从而减少当期所得税。所以,优秀的企业一般会倾向选择加速折旧的方法(比如,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增加前期费用,减少前期利润。有些公司会选择“减少当期折旧的方法”,以提前纳税为代价,做大当期利润,更利于其融资或其他资本运作。
4、折旧可能是隐藏价值 有些固定资产年年折旧,账面价值极低,甚至归零,但事实上,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价值或没有那么大降幅,或还在增值,比如水电企业的大坝、白酒企业的酒窖、企业拥有核心城区房产等,这类固定资产常常是隐藏在报表里的公司价值,容易被大家忽视。
5、减值测试 固定资产除了折旧,每年年底还需要进行减值测试,规避因行业产能过剩、资产市价持续下跌、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经营环境负面变化等原因,导致该资产可变现价值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如果存在,将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至可变现价值,差额记录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并作为当年费用从利润表中扣除。
特别注意 会计准则要求,减值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计提减值后,即使导致资产减值的原因消失,也不允许将已经计提过的减值再加回来。有些上市企业会想方设法绕过此规则,利用固定资产减值操纵利润。上市企业先主观低估固定资产可变现净值,计提大幅减值,降低该资产的账面价值,将损失记录在当年,然后第二年将该资产出售。售价与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相关税费,按照会计准则规定,该差额就是利润。通过这样的操作,上市企业可成功压低第一年的利润,抬高第二年的利润,实现报表利润的同比增长或扭亏为盈。所以,当我们发现上市企业某年对某资产计提大幅减值,第二年将其出售,且出售时的成交价显著高于账面成本,我们就需要提高警惕,考虑该企业有操纵报表的嫌疑。
6、固定资产清理 它是指企业因出售、报废、损毁、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原因,从固定资产里划出来、还未处理完毕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固定资产清理所得,减去相关税费及其他费用,如为净收益,计入公司合并利润表中营业外收入;如为净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在分析上市企业财报中“固定资产”科目时,清楚资产的来源、折旧政策、减值测试等,注意上市企业折旧和减值过程中,是否存在“操纵利润”的嫌疑,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