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财报中次重要信息同样重要”,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中“商誉”科目,其相关信息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商誉的产生 它是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产生的资产科目。当并购成本超过被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时,超出部分所产生的价值。如果一家企业没有收购过其他企业,那资产负债表的商誉科目就没有数字。
2、可辨认净资产 上文中提到的“可辨认净资产”,简单来说就是账面净资产减去商誉,也即可辨认净资产=净资产—商誉=资产—负债—商誉。“公允价值”,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
3、商誉摊销与减值 虽然也是资产,但它和无形资产类似,因无法预测使用寿命,所以不要求摊销,只需要每年做减值测试。商誉减值,是作为费用从当年利润扣除,它是不可逆的,减值一旦计提,即便未来资产获利能力回升,也不允许再转回。正因如此,商誉减值很容易成为企业操控报表的重灾区。
4、减值披露要求 由于商誉不能独立产生现金流,需要结合购入资产的全部或部分,才可能完成减值测试。信息披露规则要求,上市公司应当披露商誉减值的测试过程、设定的相关参数及减值损失的确认方法等。如果上市公司未按照披露规则要求,而是很笼统地披露“经测试未发生商誉减值”或“依照减值测试,计提商誉减值准备xx万元”等,这是一种警示信号,我们应该对该企业报表的商誉及相关资产质量保持警惕和怀疑。
5、商誉粉饰后的报表 同样的出价,一般来说买家通常喜欢低估可辨认资产的价值。这样可以借助“商誉无须摊销”的特性,降低后期的折旧费用,从而使得公司的利润表表现得更加亮丽。如果我们关注的企业经常开展收购活动,那我们可以尝试去了解收购活动中“可辨认资产”作价是否公平,或者尝试将财报上的商誉从净资产里去掉,然后看看去掉商誉后的公司负债率是否有所顾虑。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需要对上市公司的此科目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