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经营性资产中的预付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中经营类资产的存货包含什么内容,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存货,它是指上市企业以出售为目的而持有的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成品以及相关原材料等。存货主要包括原材料、在产品、成品、商品等。存货账面价值主要是由采购成本、运输装卸费用及相关税费构成。
一般情况,上市企业按照成本和可变现净值二者中的较低值记录存货价值。有些企业为了虚增当期利润,故意不对已经明显贬值的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减少当期费用。因此,如果一个行业的存货具有明显快速贬值的特征或特定行业的存货风险偏高,比如新鲜食品或高科技制造业等,一旦过了保质期或行业技术发生重点改变,存货价值可能会归零(想想过期饮料食品、交卷、交卷相机等),这时候投资者就要特别注意,需要了解同行其他公司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的标准,再和自己关注的企业对比,衡量其存货价值是否真实,如否需果断排除。
另外,还有两种情况与存货有关,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是,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构价值和数量不易确定的商品采购,将资金流出企业,再通过购买本公司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将资金流回企业,虚增利润。此时,我们需要关注企业当期存货增长是否大幅超过当期营业成本增长,且期末存货账面价值与当期营业成本比值,是否显著高于同行;二是,通过加大生成,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从而“欺诈”性地提升毛利率,虚增当期利润。因为企业需要根据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来计算当期销售产品所对应的营业成本,所以企业就有可能会通过改变当期生产量,改变当期营业成本,从而改变当期利润。
存货之所以能够影响毛利率、毛利润和净利润,是因为当期生产(或采购)的产品先要归入存货,而本期销售的产品是从存货里拿出来的。而企业通过存货造假的根源,在于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存货的计价方式,主要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等。
个别计价法,主要用于易于识别的、独立的大件商品,直接按照该商品生产或采购成本确定存货成本;
先进先出法,是假设最早生产或采购的存货最先发出,并按照这个原则计算当期销售商品的营业成本(实际上,实际销售究竟先卖哪批存货,谁又能知道呢);
加权平均法,它主要包括期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期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管理模式比较简单,只记录生产或采购的商品数量,然后期末盘点,并假设差额全部销售出去。它用本期生产或采购成本,加上期初的存货账面价值,然后除以存货总数量,得出存货(及期间销售商品)的单位成本。这种方式比较粗放,忽略了存货丢失或损毁的情况,只适用于数量大、单价低、收发频繁的商品。移动加权平均法,它建账登记所有商品的出和入,它以每批次商品的生产或采购成本,加上原存货账面价值,除以总的存货数量,得出存货的单位成本。单位成本乘以当期实际销售数量,得出当期营业成本。
我们都知道,有些成本和企业生成量无关,如场地租金、生产厂房、设备等;而有些成本则和产量直接挂钩,如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等。前者,我们称之为固定成本,后者为可变成本(或直接成本)。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的特征,使得规模经济成为可能。从而,使得有些企业通过提高不必要的生产量,将固定成本转移到堆积在库房的新增存货,降低当期销售产品的成本,增加了当期利润。但是,这个利润是以库存增加、当期税收增加为代价的,企业的价值没有任何增加,是实实在在的自欺欺人。因此毛利率的提升,有可能是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或生产成本下降的表现,也可能是企业产品库存增加造成的。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经营类科目中的“存货”时,理解存货的来源、去向、计价方法以及异常现象,我们还是需要对上市公司的此科目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