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第126期:“盈余操纵”伎俩(2)—确认虚假收入”说过,企业会通过虚假交易、显失公平交易、夸大收入金额等方式来确认虚假收入,需要我们警惕异常情况。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如何通过一次性或非持续性活动等”小伎俩儿”来推高企业利润。

1.利用一次性的事件来虚增利润

“无利不起早”,了解一家企业是不是通过一次性事件来虚增利润,我们在阅读企业财报时要注意”收入增长和营业利润增长,存在巨大差异”的异常现象,要么是企业神不知鬼不觉地记录了一笔大额的一次性利得,要么是企业用了某些”伎俩”虚增了收入或隐藏了费用。此时的我们,需要挖掘现象背后的真相,是将企业的某事业部出售所得包装成经常性收入,还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虚构交易。了解背后真相,我们需要大量搜集、查阅交易双方披露的交易信息,警惕将出售业务和出售产品混在一起、加速确认利润的会计政策变动等”诡异”行为。

2.利用误导性的分类虚增利润

有些企业会对损益做误导性分类来让企业营业利润更好看,从而蒙蔽投资者。常见的”伎俩儿”有:a、将正常的营业费用归类到非营业活动中; b、将非营业活动产生的收益分类到经营活动中; c、使用有问题的管理层决策,来操纵负债表项目分类,趋利避害。将正常的费用转移到线下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一次性注销本该在财务报表经营活动的费用。比如,将存货或厂房或设备一次性费用化,可以有效的降低费用,提高企业的营业利润。我们要警惕那些”经常记录重组费用”(用脚想都明白,一家公司如果经常在财报中列出重组费用,只能说明公司管理层经营垃圾或别有用心)、”将损失转移到经营行项目终止”的公司。

以上便是今天和各位分享的“盈余操纵”伎俩——使用一次性或非持续性活动推高利润。希望能给各位小伙伴,在阅读财报时一些帮助。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在阅读企业财报时,清楚常见的一些盈余操纵的”小伎俩儿”,对可能存在的各种异常、风险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们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