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使用一次性或非持续性活动推高利润”讲过:企业可能会通过“偶发”性的一次性事件或对损益做误导性的分类来虚增利润。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通过“将费用延期确认”的“伎俩儿”,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通常情况,企业将当期费用推迟到后期确认的主要方法有:①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②成本费用摊销太慢;③贬值的资产不提取减值准备;④“故意”不确认应收帐款坏账和投资贬值。下面,我们逐一聊聊这几种常见的方法,企业是如何操纵的。

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

这种伎俩的意思是,企业将成本费用(也即支出)列为资产负债表上的资产,而不是费用化。比如,有些企业将日常经营费用过度资本化;将常规经营费用不当方式进行资本化;为了费用资本化,有些企业甚至调整会计政策来达到目的。

成本费用摊销太慢

这种伎俩,常见的是有些支出在资产负债表的长期资产项下面挂账时间太久,可能就是企业想拉长摊销周期。有些企业如果选择了较长的折旧或摊销周期,可能意味着企业采用错误且激进的会计方法。如果发现企业在此基础上,继续延长折旧或摊销周期,我们就需要特别警惕,可能此时的公司有大麻烦,迫使它不得不改变会计方法去掩盖某些东西。

贬值的资产不提取减值准备

此种伎俩,比较明显的现象是“已经贬值的设备,企业却不提取减值”、“陈旧存货、过时存货,企业却不提取减值”等。 存货,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一项比重较大的资产,陈旧存货是否提取减值,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利润情况。因此,我们需要警惕企业存货的意外增长。对于判断企业存货增长是否与未来的需求相匹配,我们可以通过将“存货的绝对增量和公司预期收入增长”进行比较,如果存货的增幅远大于预期销售额的增幅,那么多出来的存货极有可能企业“别有用心”搞出来的,需要我们警惕。

“故意”不确认应收帐款坏账和投资贬值

这种伎俩,也算比较好识别,比如,“N年以前的,已经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企业却还挂着,没有任何计提坏账的准备”;比如,对于一些金融类公司,必须持续评估有多少贷款是根本没法回收的,此时这类企业就需要对坏账进行提取减值,如果没有,那就需要我们警惕了;再比如,企业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或者其他证券的价值出现了永久性下降,公司应记录减值费用。但很多公司否认自己投资组合价值下降,不进行投资贬值的提取减值。 作为投资者,当我们发现企业“故意”不承认应收账款坏账或投资贬值,不进行对应的提取减值,那么我们有理由,且有必要远离这类公司。

上述,便是今天和各位小伙伴们分享的“盈余操纵”伎俩——将当期费用延期以后确认。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中善于发现异常现象,分析背后产生的原因,看看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