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财报中的商誉”,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中资产负债表可以有哪些“另类”分法,能让我们特别更加清楚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拿到上市企业的财报时,大多数人会迫不及待地翻看企业利润表,而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首先看的一定是资产负债表,通过表中各科目,来解读这些数据背后的企业行为,当然他们也会翻阅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让这些表中的数据来相互印证。

相比利润表的直观,资产负债表因为科目繁多、名词拗口、不够直观,很多新手在阅读企业财报时,基本上都会卡在资产负债表中,迷迷糊糊地阅读不下去,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换一种“分类”方式来重新阅读资产负债表。

前面说过,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是按照“变现”(变成现金的简称)的难以程度排列的。预计能在一年内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的资产,比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及各种类型的有价证券等,它们归为“流动资产”,排在前排;那些需要更长时间(一般超过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才能变现的资产,或者无法独立变现的资产,比如地产、厂房、设备、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商誉、长期待摊费用等,它们归为“非流动资产”,排在后排。

上述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方便债权人(比如银行)迅速评估上市企业的短、长期偿债能力。而对于投资者阅读财报,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财报数据去理解企业,将企业的“货”与“钱”的流动路线揣摩出来,知道企业是怎么赚钱、商品是怎么流动的、金钱是怎么流动的、各个环节的优势如何、利润可持续性是否可以判断、劣势在哪、能否有改善的可能等等。

因此,我们可以将企业资产按照日常经营的三个阶段:生产、销售、经营所得的分配,分为“生产类资产”、“经营类资产”、“投资类资产”三大类,这种的分类方式可能更适合新手投资者去理解。

生产类资产,是指与企业日常生产制造直接相关的资产科目,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商誉等;

经营类资产,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服务的资产,比如货币资金、存货、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产生的各种应收款、预付款等科目;

投资类资产,是指企业将所获得现金拿去投资,所产生的股权、债券、基金、信托、理财、投资性房地产及其他金融资产等。

通过上述“另类”的分类法,站在投资者的视角(把自己想象成这家企业的老板)来阅读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可以更加清晰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而非教条式地按照“会计准则”去分析阅读财报。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