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投资状况分析”,本期我们来聊聊上市公司操纵财报最常用的手法有哪些,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有诱惑,才会有欺诈;没有欺诈,那是因为诱惑不够”。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操纵财报或造假,大部分原因是再融资或获取贷款。其主要的操纵路线大致为:美化财报—抬升股价—增发或配股—现金到账—信用等级上升—获得更多贷款—继续美化财报……
理论来讲,如果骗来的钱用到企业经营提升,游戏可以一直循环下去。不幸的是,世界是公平的,企业在资本运作上很牛,在实际经营上可能就会比较差劲儿,时间久了,就会露出破绽来。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表,大部分集中在利润表,主要是美化利润表。我们从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收益)=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可以看出,企业操纵利润,无非是通过操纵收入和费用,引起资产和负债的变动,从而带来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变化。
下面我们分别从操纵收入、操纵费用和操纵现金流等三个方面来聊聊主要的操纵手法。本期讲一下“操纵收入”的造假手法。
1.操纵收入
企业操纵收入的主要表现就是虚增收入,主要手法有:
①虚构收入;
②借助一次性行为夸大收入;
③提前确认收入。
其中,虚构收入是资本市场最主要、最常见的造假手法。
①虚构收入
虚构收入,比较常见的有虚假交易、虚增成交金额、将非营利性交易确认为收入、显失公平的关联交易等。举个“虚假交易”的例子:某公司A以100元/亩的价格购买了1.3万亩林地,总价约100万元。然后按照10000元/亩的价格卖给了上市公司B,总价约1.1亿元,虚增了公司B资产约1.1亿元。然后A将收到的1.1亿元分别通过另外C、D等公司从上市公司B采购其产品,形成了B公司的营业收入。
②借助一次性行为夸大收入
这种造假方式,常见的有:a、将出售业务部门或资产的所得转化为营业收入;b、将收购支出转化为营业收入;c、将亏损打包进一个公司或部门,然后出售,掩盖其亏损;d、进行互换贸易夸大收入等。
a、将出售业务部分或资产的所得转化为营业收入
该造假方式常见的手法是将业务部门或资产低价出售,然后由买家将成交价格和公允价格的差额,用于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增加上市公司当期营业收入;亦或者,购买者不是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而是极低的价格向上市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降低上市公司当期或后期的营业成本。
b、将收购支出转化为营业收入
上市公司高价收购或承诺高价收购其他公司的业务或资产,卖方将超过公允价格的部分用来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增加上市公司当期营业收入,从而将收购支出转化为营业收入;亦或者,卖方不是购买上市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而是用极低的价格向上市公司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降低上市公司当期或后期的营业成本。
c、将亏损打包进一个公司或部门,然后出售,掩盖其亏损
这种造假方式常见的手法是将上市公司日常经营亏损或坏账损失,集中到某个子公司或某个业务部门。然后在适当时机,将该子公司或部门业务高价出售,掩盖其经营亏损,美化其当年利润表。当然,卖家也不是傻子,购买亏损子公司或部门业务所付出的高价,上市公司会通过其他途径予以补偿,比如借款、担保、项目合作、咨询费用、并购费用或者干脆出资购买买家的其他项目等。
d、进行互换贸易夸大收入
此种造假方式常见的手法是上市公司高价出售商品或服务的同时,高价采购对方的商品或服务。最好的状态是,对方的商品或服务恰好可以和上市公司投资项目扯上关系。这样既产生了营业收入,又产生了投资现金流出,而且还给对方创造了营业收入,一举三得。
③提前确认收入
通常表现为:a、确认尚未开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收入;b、在卖家没有明确承担付款义务时确认收入;c、确认超过完工百分比对应的收入。
a、确认尚未开始提供产品或服务的收入
举例说明此类造假方式,例如企业以优惠价格要求客户一次性购买多年的服务,然后将客户购买总金额确认在当年的营业收入里;房地产上市公司可以用工程完工验收、收到放款确认收入,而非在交付房屋后确认收入。
b、在卖家没有明确承担付款义务时确认收入
此种行为最常见的是向客户发出错误的货物,或向没有要求发货的客户发货,或向根本没有付款能力的客户在大幅延长信用期的情况下发货。上述行为发生后,企业确认收入。
c、确认超过完工百分比对应的收入
对于像建筑公司、装饰公司、系统集成公司、大型设备制造公司等,一般会采用“百分比”法进行收入确认。但超过实际完工的收入确认,对于上述类型的公司来说,很容易。
2.操纵费用
上市公司操纵费用的主要表现为虚减费用,主要手法有:①将本期费用推迟至未来;②掩盖成本或亏损;③虚增费用,俗称“洗大澡”。其中,虚增费用,常用的手法有:注销资产或存货、大额计提减值损失、将经常性费用归入一次性费用计提等。
①将本期费用推迟至未来
此种手法比较常见的有:延长折旧摊销年限;漠视已经形成损失的坏账;使用费用资本化手段;不对受损资产或过时存货提取减值准备;将费用暂时挂在应收账款或预付账款科目;推迟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将日常费用计入在建工程、通过临时资金冲抵,将长时间坏账化装成刚形成的应收款,从而降低坏账计提比例等。
②掩盖成本或亏损
主要表现是多计收入、少计原材料成本、少计财务费用、少计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等。比如,某公司通过不计入对外拆借资金的利息,少计财务费用,增加当期利润;某企业通过将价格不同的原材料定为不同的名称,从而规避存货出库的会计政策约束,达到先计算低成本原材料,降低当期营业成本的目的。
③虚增费用,俗称“洗大澡”
此种方式主要是上市公司利用财务技巧,故意将公司经营及资产情况恶化。比较常见的手法有:a、注销资产或存货,以减低未来折旧或增加未来盘盈;b、大额计提应收账款或存货减值损失,以便未来转回;c、将经常性费用划入一次性费用计提,以减少未来费用。
这次操作手法的动机,无外乎两个:一是为了“毁尸灭迹”,把以前虚增的利润冲洗掉;二是为了未来财务报表更好看。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公司被并购之后或者公司管理层更替的时候,公司新管理层会选择“把公司业绩做差”,把责任推给前任,给大家的感觉是“前任是个垃圾,把公司搞的一团糟”,然后轻装上阵,彰显自己能力出众,战绩辉煌。更有甚者,在公司遭遇经营困境时,现任管理层无力回天,索性会“破罐子破摔”,把已经不好的业绩做的更差,“”赌徒心态”地期盼来年的业绩增长。
3.操纵现金流
上市公司操纵现金流,主要是因为资本市场更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上市公司美化经营活动现金流,主要通过:
①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②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③通过一次性行为,综合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或减少流出等。
①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我们在现金流量表拆解中讲解过:现金流量表通常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经营活动现金流、投资活动现金流、筹资活动现金流等。因此,上市公司会通过某些方式,将投资或筹资活动现金流入或流出,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常见的手法有:
a、通过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收购一家公司,获得收购对象的经营性现金流入。尤其是,在收购前,企业有意让收购对象付清应付款,增加(制造)应收款(比如,让客户暂缓付款),这样收购完成后,收购对象的应收款就能变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b、上市公司出售子公司或业务部门,将总价款分为首付款和未来的收入分账两个部分。其中收入分账部分,未来会计入上市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通过这样的方式,便把投资活动现金流入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c、上市公司出售子公司或业务部门时,将应收账款剥离并保留,这样等应收账款收回时,便可以产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d、上市公司通过“将存货抵押借款”的行为,套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的思路,先销售给出借方,下期加价回购,从而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化装为本期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e、通过“互换贸易”的方式,你买我的产品,我买你的设备。购买设备计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而销售产品则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f、上市公司会通过“你买我产品,我帮你贷款”的方式,以银行存款为客户担保贷款,客户拿到贷款后部分或全部买入上市公司产品。本质上来讲,这是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②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上市公司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转化为投资或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常用的手法有:
a、将某些经营活动现金支出,归入投资活动或筹资活动现金支出,减少经营性现金流出;
b、以承兑汇票采购,减少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同时,在到期偿还时,企业可以在财报里记录为债务偿还,将其归入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③通过一次性行为美化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此种方式常见的手法有:
a、利用关联公司或秘密控制的公司创造应收款,然后出售并承担连带还款责任,从而夸大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b、给出折扣力度,让客户在账期未到之前付清应收款,增加上市公司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c、拖欠供应商货款或减少正常采购,以减少当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增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以上,是本期和各位小伙伴分享的常见的操纵财报手法。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时,对于企业常见的一些操纵收入的手法要有所了解,对于企业的异常性数据或行为,要有敏感性。警惕那些“花样百出”通过“操纵收入”来美化企业利润表的企业,“宁可错过,不可过错”,务必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