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分析了“应收账款与合同资产”,本期我们来看看“预付款”可能会存在哪些舞弊的情况。

首先,我希望大家在头脑中有个大体轮廓: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一本都明显小于营业成本,如果大于或不是特别明显,那么我们有必要怀疑这家公司的质地。另外,一般来说,投资者对账龄较长的预付款的接受程度明显弱于相同账龄的应收款项(这不太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有了这个大体轮廓,我们继续往下看。

上期我们说,应收账款和营业收入去比较,可以初步排除一些“有问题”(非绝对)的企业,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预付款和营业成本进行比较,来初步判断上市公司的质地情况。

应付款项,在财务语言中是指企业欠下的款项或债务,即企业应向供应商、债权人或其他相关方支付的款项。这些款项通常是企业购买商品、接受服务或承担其他义务而尚未支付的。应付款项通常包括供应商欠款、应付账款、未支付的工资、未支付的利息、未支付的税款以及其他债务。在财务报告中,应付款项通常作为负债类科目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知道了大体轮廓和基本概念后,我们来看:“预付款”可能会存在哪些舞弊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如果上市公司预付款项相较同行过多,那我们猜测可能:1、上市公司在行业内的话语权较低;2、预付款可能存在“内部猫腻”。那么,带着些许担心,我们接着往下分析。

和上期分享的方式一样(点击查看),我们可以借助工商信息查询网站,来查询一下上市公司在财报中披露的应付账款方,看看其股权结构及董监高名单,然后将名字逐一在上市公司的财报或股权激励名单等公告中检索,可能,我们会有新发现:预付款方,可能与上市公司存在“关联关系”,上市公司的某董监高与预付款方的披露信息(如电话、邮箱)高度疑似。如果是这样,我们就要对拟投资标的产生怀疑并排除掉。

另外,我们在分析上市公司财报中的预付款时,也可以留心对“预付款的数据匹配性”进行核实,也即,我们可以用上市公司预付款金额与预付款方的预收款金额甚至是负债总额进行比较,可能也会有新发现:两者比较,差值或高或低,可能都说明某些“猫腻”问题。

还有,分析财报时,我们要尽可能善用搜索引擎,一些AI大模型工具,来尽可能详尽地检索预付款方相关信息。只要预付款方信息公开,可查,总会有新发现的,“人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

总之,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的预付款及流向进行分析,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祝好,感谢各位。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