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GDP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理解该定义,有以下四点需要把握:1)GDP只限于在本国内的生产;2)“一定时期内”反映了GDP是一个流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3)GDP度量的是生产,而不是售出;4)GDP考虑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或者说是每个产品环节的增加。
GDP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在季度、半年度和年度进行公布,季度GDP初步核算数,一般是季后15天左右公布,年度GDP的初步核算数,一般是次年1月20日左右公布。而季度、年度GDP的最终核实数,一般要到隔年1月份才会出来。
统计局在核算GDP时会同时核算现价GDP和不变价GDP,即名义GDP和实际GDP。二者之间的区别可以简单理解为名义GDP是基于现在价格计算的,而实际GDP是基于基期价格计算的,基期又是可以随意变化的,选择不同基期,实际GDP的数据就会有差异,因此我们在说明实际GDP的绝对额时,一般要指明基期。
使用实际GDP的好处在于通过保持基期价格不变,进而提出了价格因素,能够更纯粹地反映出产出数量变动的影响。
各类媒体报道、学术报告中所提到的GDP增速,若不含特殊说明,一般也都是指实际GDP增速。
二、GDP的核算方法
GDP的核算有三种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分别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个方面反映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对应了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新增价值的角度,衡量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即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值。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形成收入的角度,反映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按照该方法,增加值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国民经济各行业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消费、投资、净出口。
理论上,三种核算方法得到的结果应该一致,但在具体的核心过程中,由于方法和资料来源的不同,核算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为统计误差。中国目前对外公布的GDP数据是按照生产法和收入法混合计算的结果,即根据数据可得性,部分行业使用收入法、另一部分行业使用生产法,统称为生产法GDP或生产核算。
三、如何分析GDP
1、总量分析
先来看GDP绝对额。季度GDP在公布时一般会公布两个值,即累计值和当季值。累计值是指年内累计,比如二季度累计值,是指第一至第二季度的GDP;当季值则仅指第二季度GDP。一般在分析季度GDP数据时,当季值和累计值都可以看,但一般分析的是官方公布的GDP当季值。
在分析GDP当季值时,对比GDP绝对数额意义不大,更多采用同比分析和环比分析的方式。
1)同比分析:比较当季GDP与上年同一季度GDP,比较时往往用实际GDP进行比较,同比的好处在于具有相同的季节性,可以剔除季节性因素的影响。
2)环比分析:先对实际GDP做季节性调整,然后再计算环比指标。相对于同比指标而言,环比指标的好处在于,仅对比当季GDP与上季GDP,更新、更灵敏,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当前的经济运转状况。
2011年一季度,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季度GDP环比统计制度,此后会定期公布季调后的GDP环比,但统计局公布的季调GDP环比数据,时间区间相对较短,运用的还不是很广泛,因此人们还是更喜欢用GDP同比数据。
在比较时,除了跟历史数据比,看是走高还是走低,变动斜率之外,还可以跟机构预测值比,看是超出预期还是低于预期,最后也可以跟海外主要经济体的GDP数据变动对比,看走势是否具有一致性,增速谁高谁低。
2、生产法视角结构分析
生产法GDP是各行业增加值的加总,分析生产法GDP的构成,实际就是在分析产业结构和产业变化。
对于GDP而言,我们首先要明白三次产业各自的重要性。从占比上来说,截至2022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6%、37.9%、54.5%,第一和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不断上升。
总体来看,因为第一产业GDP增长贡献率很低,一般都在5%左右,并且不变价GDP同比波动不大,所以我们对GDP的分析,往往也不涉及第一产业。
接下来是第二产业。工业GDP占第二产业GDP比重约为85%,建筑业GDP占15%,所以GDP分析的时候也主要讨论工业。
实务中,经常使用工业增加值指标代表对工业GDP的分析,原因在于:1)工业增加值是月频数据,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地跟踪工业生产的短期变化;2)工业增加值除了公布总体增速外,还会同时公布41个子行业的增速,有利于深入把握各行各业的动态。统计局会在每个月中旬公布工业增加值的同环比数据。
工业增加值与工业GDP区别主要是统计范围上的区别,工业增加值只统计了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即营收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而工业GDP则包含了所有工业企业。
最后是第三产业。随着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长,对GDP波动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第三产业所包含的行业范围较广,目前又缺乏类似于工业增加值的月频综合性指标能够跟踪服务业变化。
国家统计局自2017年开始发布了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剔除了价格因素),这是一个能够反映服务业经济活动的月度运行情况的综合性指标。但目前适用性不强。另一个可用于替代分析的综合性指标是服务业PMI。但服务业PMI指标是用调查问卷形式统计的,和第三产业GDP的核算思路完全不同,并且是一个环比指标,不适合直接拿来与第三产业GDP同比做比较,只能用来简单判断服务业的周期变化。
由于缺乏比较完善的综合性指标,有时候可以分行业具体分析第三产业。目前第三产业中,有8个行业会公布增加值的季度数据:1)批发和零售业,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住宿和餐饮业,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金融业,6)房地产业,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8)其他行业。
从披露季度数据的8个行业来看,可优先分析占GDP比较高、波动性比较大的行业,如金融业、房地产业。截至2022年底,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最高,为18%左右,其次为金融和房地产,占比分别为15%和12%,三者合计占比为45%左右。从增速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明显快于其他行业。
3、支出法视角结构分析
相比于生产法,一般在分析GDP时,我们更加注重支出法。支出法GDP是由消费、投资、净出口构成,在短期内的变动更灵敏,并且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从对GDP的拉动来看,目前消费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最显著,其次是投资,最后是净出口。
然而,目前支出法GDP的季度数据所显示的信息量较少,消费、投资、出口等没有更详细的数据。因此只能参考一些频率更高、细节更多的相关经济指标辅以判断。
1)消费。目前反映我国消费指标的主要有三个:一是GDP-最终消费支出(年频),二是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季频),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频)。目前市场上常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替代对GDP最终消费支出的分析。
但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区别:
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包括了商品零售、餐饮服务,其他服务性消费支出(如教育医疗支出)均未被包括在内,而GDP-最终消费支出涵盖了上述支出。
二是GDP-最终消费支出还包括了“虚拟消费支出”,比如居民的自有住房服务价值、一些自产自销的商品或服务(比如农产品)、隐含在利息中的金融中介服务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不包括。
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有一些消费行为在GDP中计为投资,最典型的比如居民建房时购买的建筑材料。
2)投资。GDP-资本形成总额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占绝对主体,一般为95%以上,存货增加占比很小,我们一般也只分析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但在实务中,我们也不会直接分析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而是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反映了全社会建造和购买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和相关费用,它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区别是: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只统计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农户项目(除房地产企业开发地产项目没有规模限制外)。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没有以500万元作为门槛,统计了所有规模的项目,这是最主要的区别。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包含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购置费和旧设备购置费等,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将他们剔除了。
三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还包括了商品房销售增值,以及培育性生物资源、知识产权产品等无形固定资产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则不包括。
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数据很全面,可以继续细分为三类主要项目: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制造业投资。后续会单独发文介绍这三类投资指标。
3)货物与服务净出口。目前市场主要分析的是海关统计的月度进出口贸易差额。该指标与GDP核算的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差异主要有两点:
一是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只统计货物贸易,不统计服务贸易。而GDP-货物与服务净出口两者都包括。
二是海关统计的货物进口按到岸价计算,货物与服务净出口统计的货物进口按离岸价计算。两个价格主要的差异在于国际运费、保险费等。
另外,2014年以后,外管局发布了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月度数据,该数据与GDP-净出口统计口径更接近,缺点是时效性不如海关进出口数据(次月8-10日)。
净出口(或者说贸易差额)等于出口减进口。一般在分析的时候,更加注重出口数据,因为出口数据直接反映了海外需求,是我国经济总需求分析中的重要部分。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