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市场观察中国消费状况的最常见指标。

一、什么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是指企业通过交易直接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

理解该定义需要注意:1)社零总额是从卖方视角出发,统计企业卖了多少,而不是消费者买了多少;2)因从卖方视角出发,不易区分谁来买,因此社零涉及到的消费者既包括个人(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也包括社会集团(政府、企事业单位、部队等);3)统计的消费品主要为实物商品和餐饮服务,还有很多服务消费尚未纳入

除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外,反映消费变化情况的指标还有“GDP核算”下的最终消费支出“住户调查”下的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三者之间的区别如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最终消费支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的区别

由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季频数据,最终消费支出是年频数据,时效性较弱,因此,在短期分析中,市场更喜欢使用社零总额数据。

社零总额,国家统计局一般在每个月14-15日公布数据

二、社零有什么用

社零总额是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主要用于反映全社会实物商品的消费情况。是从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入手,观察进入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和社会团体公共消费的商品销售变化情况。其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1、反映国内消费品市场的总规模和地域分布情况,为分析判断国内消费品市场运行总体状况、地域特点、商品类别供给及未来市场走势提供参考,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2、反映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对实物商品消费需求的总量和变化趋势,可用于分析判断消费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

3、反映经济景气状况,作为判断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参考。零售是商品流通的最终环节,零售市场的变化最直接、也最灵敏地反映经济运行的变化。发达国家通常把零售市场的统计指标作为判断经济运行情况的晴雨表。另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效应

三、社零数据计算方法

社零总额统计采用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同时辅之以科学推算。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方法

对限额以上(注:统计限额标准:批发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与个体经营户,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直接进行联网填报,调查频率为每月一次,由国家统计局进行逐级汇总。限额以上社零占比约为40%左右。

对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与个体经营户,实施抽样调查。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数据根据抽样调查和科学推算得到。限额以下社零占比约为60%左右。

四、如何分析社零

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的社零数据既有绝对值数据,也有同环比数据。其中,为了消除春节错位因素带来的影响,1-2月社融数据一起调查,合并公布。

1、总量分析

从总体上看,受收入节奏、储蓄消费习惯以及假期等因素干扰,社融绝对值年内变动趋势一般为:Q4>Q3>Q1>Q2

相对绝对值来说,市场更加关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变化

1)根据经营单位所在地的不同,社零数据分为城镇社零和乡村社零。自2010年以来,城镇和乡村社零各自所占的比例相当稳定,城镇占85%-87%,乡村占13%-15%。从增速上来看,近年来城镇和乡村社零增速都在放缓,但乡村社零增速仍旧大于城镇,这主要与汽车、石油及制品类表现较差,对城镇社零的拖累较大有关。

2)根据消费类型的不同,可以将社零分为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其中商品零售占比为90%左右,餐饮收入占比为10%左右。二者之间增速出现较大背离,一个是2012年推出反腐倡廉,一个是2020年疫情餐饮收入同比下滑幅度更大。

2、结构分析

前面提到社零包括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商品零售又包括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商品零售。对于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有更详细的分类数据,各个细分数据备受市场关注,是社零结构分析的基础。

1)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一共有16类细分项目。占比最高的为汽车类(26.5%),其次是石油及制品类(12.7%),粮油、食品类(9.9%)等。通过对占比较高的汽车和石油及制品的分析,我们可以大概判断限额以上商品零售额的走势。

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的结构

2)还有一种常用的分类方式,将消费分为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

必选消费和可选消费

必选消费指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消费品,而可选消费是日常生活中非必需的、可选择性的消费。从经济学角度,必选消费的收入弹性系数低,可选消费的系数高。可以将粮油食品类、饮料类、日用品类、中西药品类等五项划分为必选消费;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等十项划分为可选消费。必选消费与可选消费的零售额比率在 3:7 左右。

必选消费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一是消费频率高,需求的变动较小,因此周期性较弱。二是必选消费表现受 CPI上行影响较大。CPI 上行将带来必选消费品价格方面的增长,助推必选消费表现出增长趋势,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对量的边际影响。

再看可选消费:一是具备较强的周期性,可选消费的需求不像必选消费那样稳定。若经济形势不好,消费者会倾向于将可选消费推迟;而必选消费推迟或削减的空间较小,整体上对经济周期的敏感度较低。二是可选消费具有更新换代的特性。食品、日用品等必选消费几乎没有更新换代的需求,而家电、家具类等可选消费类会受到电商促销活动、产品迭代周期的影响。

五、社零总额的局限性

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只能大体反映实物商品消费,不能全面反映最终消费支出情况,与最终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都有很大不同。因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包括通过商品流通最终环节进入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和社会集团公共消费的实物商品销售情况,不包括最终消费支出中未经交易取得商品的消费,也不包括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用于教育、医疗、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的服务性消费支出,更不包括与生产、建设紧密相连的生产资料市场的变化情况。

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一个总量指标,主要反映消费品市场的总体变化情况,因此单纯应用这一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消费品的结构特征和变化情况,需要结合居民消费支出等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