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利润表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本期想和各位小伙伴聊聊一家公司的财务报告是怎样产生的,有没有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OK,下面开始今天的分享。

我们知道一家企业从事的第一项经济活动便是成立公司。成立公司,股东需要投入资金(有形或无形),既然股东投入资金,自然要在公司享受权益,而这笔钱便会被归入资产负债表中的股本一栏。

公司注册成立后,盘算除了投入的首笔资金外,还需要多少启动资金。想到还需要额外的资金,企业便有了第二项经济活动—向银行贷款。该贷款行为便会记录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短期借款”中。

资金到位后,企业便开始生产经营的准备,比如买地建厂房或租厂房、购置设备、办公用品、招工……等等,这些便是企业开展的第三项经济活动。而这些购置各类资产的行为,便会被记录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非流动资产”各科目中。

公司成立了,款贷到了,厂房设备人员等齐备了,企业接下来要做的便是开始投产了。 此时企业需要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这便是企业开展的第四项经济活动。既然买原料,难免会“预付”或者“赊账”,这在企业财报中体现为“预付款项”或“应付款项”,同时购买原材料体现为“存货”增加。

原材料有了,企业开始生产产品了。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企业会消耗原材料、设备会折旧、消耗水电气、需要给员工支付工资……等等,此时企业已经在开展第五项经济活动。

好不容易产品生产出来了,不能让它们以“存货”的形式呆在库房里,发霉、贬值……。于是企业要想办法及时将其卖掉,换来资金保持公司良性运转。这个过程便是企业进行的第六项经济活动。而这些活动记录在企业财报中,便是“存货”、“主营业收入”、“应收账款”等。

客户欠的钱终于要回来,赶紧找算盘,算算这辛辛苦苦一年是赚了,还是赔了,赚了多少,赔了多少,还有没有盈余,还能扩大再生产嘛,还有一堆的股东等着分红照顾“情绪”呢(不然,人家一撤资,就玩完了),嘘~~做企业真不容易,千头万绪需要考虑。此刻的企业,进行着第七项经济活动—分红或扩大再生产,在财报上体现为“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等。

从公司成立、筹备生产、买原料到生产产品、卖产品、要钱、分红……企业在这些经济活动中的各项收支情况,便搭建成了企业财报的基本结构,其逻辑框架一直围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净收益)=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这些恒等式展开的。

因此,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明白财报产生的基本结构、逻辑框架,理解财报中各个科目代表企业何种经济活动,同时对可能存在异常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