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欣法则:也称为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这种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格雷欣在400多年前发现的。这种现象描述的是:当市场上有两种含金量不一样的法定货币出现,并且货币供给充足的时候,如果两种货币同时流通,其中一种货币(劣币)的实际价值低于其法定价值,而另一种货币(良币)的实际价值高于其法定价值,那么人们会倾向于将良币收藏起来,而劣币则会充斥市场。这种现象便是格雷欣新现象,理解起来也较容易,比较符合人性“自私论”。
这种现象在商业中的体现,在一个自由的外汇市场中,走势坚挺、含金量较高的货币被认为是硬通货,即“良币”;反之,走势疲软的货币被认为是软通货,即“劣币”。在国际贸易中,人们往往乐意接受硬通货,即“良币”,而不愿意要软通货,即“劣币”。
这种现象在社会中的体现,在一个缺乏良好秩序和约束体制的社会环境中,不良行为或低质量的事物会驱逐优秀行为或高质量的事物,导致整体质量下降。
“电影院”现象:它是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描述的是一个群体在没有组织且缺乏外部强制力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一种集体自我伤害的现象。当大家都安静地坐着观看影片时,如果突然有一个人站起来。那么,后排的人为了能看到屏幕,也会迫不得已要站起来看,最后整个影院的人为了看影片都站了起来。本来,大家每个人都可以舒服的坐着观看影片,结果受群体影响大家却不得不疲惫的站着看。这种群体性影响加大了单位个体的付出成本,收益却不会提高。
“劣币驱逐良币”与“电影院现象”有点类似:都描述了一种不良趋势,即劣质或不合理的行为或事物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又有不同点:劣币驱逐良币,其实是一股力量战胜了另一股力量,推动了劣币的普及;而电影院现象,是一个群体自我伤害的现象,在这个群体里没有谁能真正获益。
对于两种现象,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认识到群体行为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在投资决策时。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如何在日常生活、投资中避免这种负面的集体效应。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