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为什么有些亏本生意也要做?”,本期我们来聊聊“三张报表,对于每家企业来说,是否必要”,有没有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为什么每个企业都需要这三张报表?为什么每个国家都要求企业做这三张财务报表呢?小伙伴们在初次接触企业财报时,是不是也有此类疑问呢?下面我们就来解释一下。
回忆一下我们在《第117期:财报产生的逻辑框架》中分享的一家新成立的公司经过的7项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包括融资行为、投资行为、经营活动,涉及采购、生产、研发、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涵盖了一个企业正常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经济行为。这些经济行为,如何被记录下来供企业或投资者参考、阅读呢?于是乎,参与企业经营的各路智者,开始探索采用何种方式、何种形式来记录上述的经济行为。
资产负债表,是在复式薄记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复式薄记起源于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现在流行的资产负债表,是在19世纪英国式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资产负债表是最早出现的财务报表,20世纪30年代以前,资产负债表一直处于财务报表的主导地位。
利润表,它是以验证资产负债表的角色出现的,直至20世纪30年代,利润表的经营数据才成为正式的对外报表。随着近代商业竞争不断加剧,商业社会对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高,静态的、局限于时点的会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已无法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随着对收益概念的重视,利润表逐渐成为最主要的财务报表之一,成为财务报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金流量表,现金,是资金最基本的形式。作为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和结存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其发展至今也逾百年的历史。现金流量表是由最初的资金表(Funds Statement)逐步演变而来的。最早的资金表出现在1862年的英国,而后,1863年美国也有了这种报表。自20世纪70年代后,资金表成为西方国家企业对外必编的财务报表之一。
在经过长期的反复揣摩、精简、迭代后,三张报表陆陆续续被引用进来,演变成了现在的格式。为什么是三张,不是五张、十张呢?世界的万事万物,讲究“贵在精,不在多”,能用三张纸讲明白企业的整体情况,绝对不会五张、十张的。当然,为什么是三张,也是经过各种角色人物反复测试后确定,并达成共识的。
另外,三张报表实际是站在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全面记录并分析一家企业的,一是风险的视角,通过现金流量表描述一家企业能否生存下去;另一个是收益的视角,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展示一家企业能够继续生存将是什么样子——有多少家底,有多少收益。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企业都需要三张报表的原因,而且也是必要的。因为这三张报表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完整的、不多不少地描述了一家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供你、供我、供大家来阅读、参考、分析。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了解三张报表是分析一家企业所必需的,清楚每张报表展示的各类科目的背后含义和隐藏的潜在风险,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有全面的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