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现金流量表拆解”,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中经营活动现金流的“关键数字”有哪些?分别是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我们知道,现金流量表的重心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在经营活动现金流中,关键数字有两个:一个是“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一个是“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下面我们看看这两个关键数据,对分析上市公司经营状况会有什么帮助。
首先,来看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下述简称“现金流净额”),它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之间的差额。既然是差额,可能会有下述几种情况:
①现金流净额<0 这种情况表示企业入不敷出,需要筹钱度日;
②现金流净额=0 这种情况表示企业现金流勉强维持当前规模的经营活动,没有剩余“积蓄”购置新的资产,随着现有的资产设备老化,企业的经营能力每况愈下,竞争力不断衰弱;
③0<现金流净额<折旧摊销 这种情况表示企业可以维持当前规模的经营活动,还可以部分补偿折旧摊销,但是仍然不具备更新升级的能力;
④0<现金流净额=折旧摊销 说明企业可以维持现有经营规模,补偿折旧摊销,但没有多余现金扩大再生产,只能维持当前规模;
⑤0<现金流净额>折旧摊销 说明企业不仅能正常经营,补偿资产的折旧摊销,还可以有钱进行扩大再生产,企业具备潜在成长性,这种企业才是投资者最应该关注的。
然后,再来看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下述简称“现金收入”)。前面文章分享过:企业财报上的“净利润”不等于“挣到钱”,也就是“净利润≠账面现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用R代表),来看看净利润是不是变成了现金收入进入到企业账户上。这个比值R越大越好,R持续大于1的企业具有优秀特质,很可能意味着公司商品或服务供不应求。反之,如果R持续小于1,可能表明企业净利润的质量堪忧,可能是赊销卖货或存货积压造成的。
最后,有一个需要投资者留心注意的地方:某些企业会大量收到银票或商票,但他们并不将这些银票或商票持有到期或贴现,而是转手背书支付给上游供应商,从而导致现金流入与流出,均不体现在现金流量表里。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中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时,理解“现金流净额”、“现金收入”来源、去向以及异常现象,对上市公司的此两个关键数据中有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