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雁过留声“,上市公司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操纵财报,必然会留下些痕迹,即使现在没有被投资者发现,时间久了,也会露出蛛丝马迹的。而这些痕迹,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上会有,而更多的痕迹则会留在资产负债表上。

前面,我们分享了上市公司操纵财报的常见手法,本期我们将通过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财报之外中常见操纵财报的痕迹等,和各位小伙伴聊聊操纵财报会在哪些科目上留下何种痕迹,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1. 利润表中常见的操纵痕迹

①营业收入

虚构收入是上市公司造假的主要方式,为了虚增收入,上市公司一般会首选高毛利的业务收入来做。道理很简单,因为操纵财报或造假,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环节众多,不是简单的瞎填几个数字就完事。因此,我们阅读财报时,留意一个线索:故意增加高毛利产品的销售收入,导致公司正常产品销售结构扭曲,明显改变了公司当期毛利率。

毛利率的提升,除了增加高毛利产品的销售之外,还可能因为销售单价提升或原材料成本下降导致。销售单价提升,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市场状况来判断真实性;而原材料成本下降,则可以通过对比同行竞争对手的财报来判断真实性。

前期我们讲过:一家企业的毛利率出现较大幅度提升,说明公司产品竞争力提升,那伴随着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上地位提升,与之相吻合的报表特征是:应收账款减少(买家面前,地位提升)、应付账款增加(在上游供应商面前地位提升)。如果我们发现一家公司毛利率显著提升的同时,而应收账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那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造假的嫌疑。

同时,企业虚构收入,是需要有交易对手的。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临时出现的交易对手。出现这种现象的特点是

a、公司突然销售以前没有生产过或销售过的产品;

b、与某个以前未在财报中的大客户交易,且交易金额不小;

c、交易的产品,对于客户来说,不具备合理的用途;

d、交易价格明显偏离市场正常价格水平等。

另外,除了上述一些现象外,还有一些细节点,也容易被我们忽视,比如,运费或装卸费增长幅度明显低于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而又没有合理解释,可能说明企业某些收入存疑;再比如,公司出口收入与海关费用之间变化趋势,不是趋同,而是相反,也可能说明企业的某些收入存疑。凡此种种,小伙伴们可以根据自己对企业的了解,观察销售经历的环节与产生的费用之间的关系变化,是否符合普遍常识。

②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其他业务收入,是指营业收入中除了主营业务收入以外的收入。公司操纵其他业务收入比操纵主营业务收入更隐蔽,更方便,那是因为财报规定要求:对主营业务收入披露要求详细,而其他业务收入披露通常比较简单。

常见的操纵留痕现象有:上市公司将模糊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之间,随意划转,玩弄文字游戏,这要求我们对公司的业务非常熟悉,清楚公司业务的界限;

如果公司其他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突然大幅度提升,而又找不到合理解释,那就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如果公司的利润,“突然”来自营业外收入,而且这种“突然”多年都发生,可能意味着企业操纵财报甚至是造假。

③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

正常来说,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是会随着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而增减,同向变动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可以和企业的历史数据对比,也可以和竞争对手对比。如果某年,两者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发生同比大幅降低,且显著低于竞争对手,那我们就要警惕,考虑企业是否在操纵财报。

④营业外支出和一次性费用

别有用心的企业,为了隐藏公司的问题,可能会“发明创造”一些让投资者不知所云的费用科目,用来掩藏不想被我们查究的支出。一般情况下,如果财报上出现金额较大的“莫名其妙”、很少见过的科目名称时,需要投资者警惕起来。

⑤资产减值损失

我们在前面讲过,企业通过“洗大澡”的方式来操纵财报。如果我们发现企业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大增,而企业利润同比波动并不大,可能企业通过“洗大澡”方式,故意做低盈利基数;同理,如果我们发现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金融资产等大幅计提减值损失,甚至价值归零,特别异常,且找不出合理解释,投资者就需要考虑企业进行“大洗澡”的可能。

2.现金流量表中常见的操纵痕迹

企业对现金流的操纵,主要是为了美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因此可能会在下述一些科目中露出操纵痕迹:

①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如果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且明显优于同行,而且投资活动现金净额持续为大额负数,那我们要考虑企业是否存在“通过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转换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的可能。

另外,我们观察一家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持续多年为负数,往往提示我们:企业在财报的其他地方,可能存在操纵或造假的信号。原因很简单:企业如果年年现金流净额为负,为何还好端端的活着呢?除非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②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本支出不是“临时性”、“突发性”,而是在年初就经过董事会商定,且通过财务预算方案的形式呈报年度股东大会讨论过的。

因此,如果企业财报中投资活动现金流出金额超过年初预算很多,很有可能企业通过“将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化装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去虚增营业收入或美化经营活动现金流

③筹资活动现金流中的利息支出

筹资的利息支出,可以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的有息负债来看,如果公司将高息借来的债务或增发新股融来的资金,放置在银行且收益率显著低于借债利率,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而且,如果企业借债的利息明显高于同行,很可能公司有某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存在,需要我们当心。

④收到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这个科目在公司的财报中,金额一般情况下会很小。如果某年此科目的金额突然同比增大,而且又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可能是某些“神秘人”(比如关联企业或利相关方)为了美化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进行的打款操纵。

3.资产负债表中常见的操纵痕迹

①应收账款

正常来说,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加,且增幅超过同期收入增幅,或者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于同行,且显著下降

此时,可能意味着企业操纵财报:可能是公司临时放宽销售政策,促进短期收入增加;也可能是公司提前确认收入甚至虚构收入。

②其他应收款

我们知道,应收账款是因为企业赊销产品或服务而产生。而其他应收款是指与销售无关的一些往来款项,比如借款、委托理财等。一般来说,优秀的上市公司,其财报中的其他应收款科目数额很小,甚至为零。

因此,当我们发现某些公司的这个科目金额较大,或某个期间突然增加且金额很大,此时需要我们引起警惕,有可能公司存在操纵财报嫌疑,应当远离它。

③预付账款

如果我们发现企业的预付款项大幅增加,尤其是预付工程款、预付专利或非专利技术的采购款等大幅增加,可能企业会通过“预付款流出,最终以营业收入回流,从而虚增利润”;另外,预付账款挂账时间长,也是一种操纵财报的迹象,一般超过一年的预付款,大概率有问题。原因很简单,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除非企业管理层“脑袋有包”,不然精明的商人不会在不急需货物的情况下,提前很久支付预付款的。

④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

这两个科目,通常是公司经营活动中需要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款项。如果这两个科目数额明显大增,要么说明公司在整个供应链条上的地位大增对上游供应商变得更加强势了;要么,说明公司的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开始拖欠供应商货款了。到底是哪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广泛的信息搜集,看看有没有该企业的供应商追讨货款、上诉、拉横幅等新闻或信息。

⑤存货

存货,尤其是那些数量和价值不太轻易确定的存货大幅增加,且增长幅度超过同期营业成本的增长;亦或者,存货周转率显著低于同行业水平,并呈现出下降趋势。当我们发现企业有以上两种或其一迹象时,有可能企业存在财报操纵。

操纵的手法呢,可能是通过虚构存货采购流出资金,最终会化装成销售收入流回来;也可能是企业单纯加大生产,利用更多的产品来平摊固定成本,降低本期销售产品的成本,虚增利润;还有可能是存在积压,但企业不进行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虚增利润。

另外,如果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明显下降,但其毛利率显著上升,企业大概率存在造假情况。原因很简单,存货周转率下降,说明公司产品存在滞销,如果公司不采取措施,会因为存货积压占用公司资金时间拉长,从而提高成本。如果公司采取降价或增加销售费用等方式来促进销售,则会导致公司营收下降或费用上升。

不管是哪种情况,企业的毛利率都应该是下降的,而不是上升。因此,当我们发现企业存货周转率明显下降,而毛利率显著上升时,需要警惕公司存在操纵或造假行为,应当远离。

⑥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因总值高、进度和造价难以准确界定的特点,成为财报操纵企业的最爱。如果我们发现企业的在建工程大幅增加,尤其是和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发展规划不相对应地大幅增长时,可能意味着公司:

①通过在建工程支出,将资金转出,并最终以销售收入的形式流转回来,虚增利润

②可能将本应该从当期利润表中扣除的费用,粉饰进入到在建工程的成本里,从而虚减费用,增加利润

前面,我们说过:对于普通投资者,很难界定企业在建工程的规模和价值。但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公司募集资金的开始时间来分析,看看企业当初承诺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从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有没有如期产生效益。

如果我们发现,企业迟迟不转固定资产,可能就会有“猫腻”,需要我们警觉点。至于为何迟迟未转固,可能是企业的在建工程本身就是虚构的;也可能项目已经完工,但为了规避计提折旧影响企业利润表,坚持以“在建工程”的身份存在。

另外,如果发现在建工程不断追加资金,亦或者在建工程刚刚转为固定资产不久,便开始大修或技改。这些现象,可能说明企业在“搞鬼儿”,应当及时远离观察。道理很简单,追加资金或大修、技改等,即便是正常的操作,至少也说明公司管理层在项目规划时,要不就是专业水平不够要不就是当时太乐观了

⑦长期待摊费用

如果我们发现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在某个时期内大增,可能是公司“不恰当”地使用“费用资本化”(费用资本化,是指将某些费用项目在财务报表中作为资产而不是费用进行处理的过程)的信号,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⑧无形资产和商誉

无形资产科目中,我们需要注意其采购情况,尤其是专利或非专利技术的采购。“不怀好意”的企业,一般会通过此类采购,向外转移资金。

因此,当我们发现企业“无形资产”这个科目突然数额较大,要去确认这些技术是否与公司生产经营紧密相关。如果不是,有可能企业在操纵财报,需要我们警惕。

商誉,由于该科目年年进行减值测试,而不需要进行摊销,因此颇受企业并购者喜爱。商誉减值测试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收购方通常喜欢压低收购对象中可辨认资产的价值,有意做高商誉的价值,从而减少资产折旧,增加企业利润。如果企业想降低利润,又可以通过商誉减值按需操作,进退皆可。

所以,当发现一家公司经常进行收购活动,并经常产生大额商誉时,我们需要尝试将商誉还原成资产,并按照资产折旧的方式,重新评估该公司的价值。另外,企业做高收购中商誉的价值,可能是和卖家“串通”,通过此类渠道,将上市公司的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转化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虚增利润。

⑨应付职工薪酬

公司通过对应付职工薪酬的预提,尤其像年终奖、绩效奖金等非固定工资的预提,来平滑利润。

因此,当我们发现企业财报中,除了应付职工薪酬的余额波动大除外,递延所得税资产数额的增加也很大,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可能意味着公司存在利用“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来调节年度间的利润。

⑩坏账准备

如果公司财报中的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显著低于同行竞争对手,这是一种非常明显的操纵财报的信号。

另外,有些公司进行坏账准备时,不考虑账龄因素,甚至不公布账龄结构,只是单纯按照某种固定比例对所有的应收账款或其他应收款提取坏账准备,这种“骚操作”也是很值得我们怀疑的。

还有,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种情况:公司的某家欠款单位已经很明显不可能100%归还欠款(可能破产或资不抵债),但公司仍然没有对该笔应收账款进行100%计提减值,那我们就要警惕,怀疑该公司所有的应收账款都可能存在“少计坏账准备”的问题。

4.财报以外的操纵迹象信号

前文,我们从上市公司财报的三个报表中的科目来分析:企业操纵财报的痕迹识别。除了财报之外,还有一些财报以外的信号,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识别操纵财报的危险公司。下面我们讲解一下,大概会有哪些:

①上市公司无法按时发布财报

我们在第25期:最容易被忽视的财报基础点分享过:企业的财报发布是有时间要求的。如果企业迟迟不能按时发布,或者总是拖拖拉拉,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企业财报的真实性了。

②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

除政策要求的定期更换外,如果我们发现一家企业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要么说明上市公司的财报确实“不堪入目”,会计师事务所难与上市公司达成一致意见,选择“主动分手”,要么是上市公司发现会计师事务所存在问题(比如存在诉讼风险、审计成本收费过高等),为了避险自保,不求牵连而选择分开。

③控股大股东持续且大量减持公司股票

如果公司的管理层都在持续且大量减持自己家公司的股票(大股东用实际行动来说明,赶紧跑,这家公司很垃圾),如何让投资者信服其财报中声称的“公司长期经营向好,未来可期”?

④上市公司财务总监频繁更换

和频繁更换会计师事务所一样,如果发现上市公司频繁更换财务总监,我们的建议是:远离它,它不是我们的菜。

⑤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集体辞职

曾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董事们,集体选择辞职,这是一个公司可能变坏的迹象,要么公司经营出现了重大问题,要么公司战略产生重大分歧。作为投资者,我们管不了上市公司内部的事,但可以选择离开。

⑥上市公司的主要供应商或主要客户存疑

商业的本质是买卖双方的交易。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要卖家或主要买家,都有很大的可疑(可疑点,可能是执照没有年审、注册地在居民区、虚假注册地、税务资料缺失等等),那么公司的实际经营是否真实,值得我们去怀疑。

⑦ 上市公司经常玩“跨界收购”

上市公司没有“通天本领”,不可能对各行各业了如指掌。如果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经常性“跨界、跨行业”进行收购,且收购款主要依赖发行股票的方式支付,这类公司建议:远离。

以上,是本期和各位小伙伴分享的上市公司操纵财报的痕迹辨识,希望能帮助小伙伴们理解并识别出危险公司的真面目。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