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投资中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啥?”,本期我们来聊聊如何运营比率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哪些比率指标,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我们知道,上市公司原始的财报数据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需要对这些原始的财务数据进行一些加减乘除的运算加工,计算得出一些“比率”数据,然后与企业历史、与同行竞争者等对比分析后,才能更加立体地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比如毛利率、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等。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比率”,能够更好地了解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呢?
开始分享前,先给各位讲个例子:一家刚刚成立一年的公司,其财报显示毛利润和净利润分别是1000万元和500万元,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老板,看到这些数据后,是觉得公司赚钱还是不赚钱呢?是不是觉得单纯看财报的原始数据,很难评判这家公司的经营情况如何。
如果将毛利润转化为毛利率20%,将净利润转化为净利润率10%呢?更进一步,如果告诉你,隔壁同行的老王家毛利率是30%,净利润率25%呢?或者,如果你知道这个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30%,净利润率为20%呢? 如何?是不是单纯只看财报原始数据,很难有比较直观的感觉,变换成比率,再加上竞争对手、同行业平均等数据对比,是不是就比较直观、好理解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分析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看企业的毛利率如何,净利润率如何,总资产周转率如何。也就是说,评估一家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要看这家企业的效益如何,还要看企业的效率如何。
净利润率,又称为销售净利率,用净利润除以收入所得,它是一个与效益有关的概念。净利润率高,说明企业从营业收入到利润的转化过程中损耗较少,意味着有更多的收入可以转化为盈利。上面的例子中,公司净利润率为10%,表示每卖出100元的产品,能够获得10元净利润。要判断这家公司的盈利能力,首先要知道这家公司一共能卖出价值多少钱的产品。
前面分享《财报视角下,所有企业只做三件事》时,我们聊过“一家企业生产、销售产品、找钱、要钱,继续生产、继续销售产品……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在这个循环中,每转一圈,企业就会卖出一批产品,获得一笔收入。那么,在一年之内企业的资产一共转了多少圈?这就引出了一个与效率有关的概念:周转率,确切说是总资产的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企业在一个经营周期内营业收入净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在同样的时间里,总资产的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完成上述循环的次数越多,赚的钱也就越多。因此,总资产周转率是一个与效率有关的概念。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净利润除以总资产,得到总资产报酬率(又称为总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资产总额利润率等)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投入多少,最终又能获得了多少,反映的是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水平。
当然,除了上述比率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比例指标可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比如投资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等等。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统计、计算、分析。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时,不能单纯只看一些原始数据,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小学运算。通过计算后的比率,进行自身和同行业竞争对手对比分析,从而综合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留意一些异常的比率数据,分析异常原因,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