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固定资产消灭虚增利润的方式”说过:造假者会利用“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和减值损失”的特点,将虚增利润通过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来消化掉。本期,我们来聊聊企业的无形资产会有哪些看不到的造假伎俩——“无影手脚”,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在传统的制造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因此很容易让一些“歪心思”的公司管理层用来消化虚增利润的工具,而对于互联网科技类企业,因其固定资产很少,无需担忧此种情况。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轻资产”类的公司就没有在“资产”上做手脚的条件呢?NO,别忘了,这类公司有更多看不到的“无形资产”,动起手脚来更加“无影无踪”。
先罗列一下概念:无形资产,它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非专利技术等。
上期聊造假者通过“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来消化虚增利润,那无形资产是不是也需要折旧呢?对的,也需要折旧,只不过不叫“折旧”,叫作“摊销”。
什么是摊销呢?和固定资产折旧一个道理,摊销就是将无形资产的原价在其有效期内分摊的方法。举个例子,比如你的公司有一个价值1000万的音乐版权(无形资产),使用期限为10年,那么每年需要摊销额度为100万元,这种按照使用年限平均摊销的方法,叫作直线摊销法;如果你第一年摊销500万元,第二年摊销250万元,第三年摊销125万元……这种按照等比例减少的方法,叫作加速摊销法。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公司是不是根据无形资产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摊销方式。因为,多数造假企业,会在摊销方式的选择上做手脚。比如,影视版权是有时效性的,最好的摊销方法是加速摊销法,也就是第一年多摊销些,后几年少摊销些。但如果媒体类公司选择的摊销方法为直线摊销法,而非加速摊销法,那么这种行为动机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我们在《生产类资产中的“无形资产及研发支出”》分享过:公司的无形资产主要是通过“购置”(对外采购)或者“内部研发”产生的。通过外部购买的,我们需要关注交易价格是否公平,是否通过高价购买价值难以判定的无形资产;通过企业内部研发的,需要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一般来说,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满足某些条件后可以记成无形资产,也即费用资本化。但是,因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界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因此在确认各个阶段的支出,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存在很多主观不确定性,也给造假者留下操作空间。
其实,对于利润更高的企业,它们更愿意把研发支出都计入费用,这样可以减少当期税收支出,利润数据的可靠性会相对高一些;而对于那些经营困难或创业阶段的企业来说,费用化会显得资产很少、利润很低,他们会选择费用资本化,减少当期费用、增加当期资产,让财报更好看些。
总结一下,造假者一般会通过:①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选择上做手脚,加速或放缓摊销,从而让报表看起来更好;②无形资产如果是通过公司内部研发产出,主观操纵“研究”和“开发”界限,让两个阶段产生的支出,在“费用化”和“资本化”随意切换,达到操纵报表的目的。
总之,“事出反常必有妖”,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时,发现任何让你感觉“不对劲儿”的地方,建议:停下来,找到原因。绞尽脑汁,也解释不清的,请远离。最后,请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