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股权投资的雷区信号”,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中经营类资产的资产减值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资产减值是指上市企业的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这里的回收金额取下述两种计算结果的较高值:一是,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理资产预计所需费用;二是,资产生命周期里,预计所能产生现金流的折现值。注意:只有这两个数值同时低于资产账面价值时,才可以认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发生了资产减值,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减值作为费用从当期利润表里扣除。

减值准备是否需要计提,主要和三个数值有关:

①资产的公允价值;

②资产未来所能创造的现金;

③折现率。

其中①直观可测,②与③的数值有很强的主观成分在内,因此也是上市公司“懂歪心思”的地方

作为投资者,当我们发现下述一些变化时(可能还会有其他情况,无法全部穷举),可能意味企业发生了减值:

①资产市价大幅下跌,幅度明显,超过正常因素导致的下跌幅度(该幅度由公司自己决定,一般为20%~50%,下跌持续时间超过一年);

②企业所处的行业、技术或法律环境等发生了变化,对资产价值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资产所处的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对资产价值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有证据证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闲置或损坏等

市场利率或无风险回报利率上升,企业必须提高折现率,导致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大幅降低

⑥企业内部资料表明资产未来所能创造的现金流总量大幅下降

我们知道,2018年1月1日起实行了新金融工具规则,有些资产的减值及处理和原来规则一样,可直接沿用处理,比如

①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需要计提减值准备;

②其他资产减值发生时,计入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作为当年费用扣除;

③存货所计提的减值准备,当导致减值的因素消失后可以转回利润表,而其他资产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当然,有些资产的减值及处理规则和原来的不一样,需要我们留意。比如原来按照“已发生损失法”,现在改为“预期信用损失法”。这种改变要求上市公司需要在损失发生前,利用可观测的信息做出判断并做出“资产是否需要减值,减值多少”的判断,有利于报表使用者提前预判损失,财报数据更有连贯性。

上述为资产减值的基本概念和规则变化,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中“资产减值”科目时,清楚减值的原因、减值准备规则以及处理是否有异常现象,我们还需要对上市公司的此科目可能存在的其他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