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长期股权投资”,本期我们来看看该科目可能存在哪些雷区信号,这些雷区信号需要我们特别注意什么。
我们知道股权交易比资产交易方便很多,涉及到的税务问题也比较简单,股权投资是企业对外投资或收购兼并的主要承载形式,因此也是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操纵或输送利益的主要载体。这种情况,过去多发,现在多发,未来依然会多发,即使JG部门已经费尽心力,尽力堵住可能的规则漏洞,无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JG政策永远落后造假,就像杀毒软件永远在新病毒产生后才升级一样。所以,投资者如发现有下述操纵手法出现,有可能意味着企业实际控制人或管理层有了算计投资者的“坏心思”,我们不得不防,建议隔离此类企业。
1、本期大额减值,下期卖出获利,操纵利润表 上市公司通过超额计提减值准备,降低当期(当年或当季度)利润,甚至造成巨额亏损,然后到第二年(或下季度)再按照公允价值出售,增加利润及利润的同比增速,美化财报利润表。
2、统一控制下公司之间的收购,按照非统一控制处理,创造利润 会计准则规定,受统一控制的不同公司之间的收购,只能用权益结合法(可以理解为受同一控制人控制的两家公司之间发生的不是收购,而是搭伙过日子,直接将资产负债按照账面价值合在一起便可)。因为非同一控制下的股权交易可以产生利润,因此双方是否构成统一控制(关联关系)是需要去甄别判断的。 统一控制(关联关系)认定主要依靠持股、派遣管理、亲属关系、技术依赖、资金依赖等原则性的标准,并不能囊括所有的关联或实际控制情况,所以“聪明”的企业会将实际为统一控制下的关联方,“打扮”成非同一控制下的非关联方,从而创作利润,美化财报。作为投资者,我们只要发现非同一控制下的股权交易作价显失公平,或有任何的蛛丝马迹让你怀疑交易双方属于同一控制,都建议直接排除。
3、在资产边缘小额交易,将子公司变联营公司,操纵利润表 如果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在资产类别的边缘交易,通过小额的股权交易(比如原持股比例51%,卖掉2%),将子公司变成联营企业,并产生投资收益时,就需要警惕。
4、在资产边缘小额交易,将金融资产变成联营企业,操纵利润表 此种情况和第3种情况类似,都是通过合法的小额交易,改变股权归属的资产类别,从而创造出投资收益。
5、将一揽子减持分拆成两次或两次以上的独立交易 这种做法是将一笔正常的股权交易,分拆两笔或多笔。第一笔在不影响控制权范围亏损卖出(出售部分股权但不丧失控股权,只改变净资产,不改变净利润),不影响净利润但降低净资产,提高了ROE(ROE=净利润÷净资产)。然后在下一笔股权交易中,满足丧失控股权的条件下,将上笔股权交易的亏损额加在本期交易价格上,从而使整体的股权交易其实是按照合理价格成交,结果是大幅增加本期利润。
上述是“聪明”公司在股权投资中的一些“小伎俩”,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经营类科目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时,需要对上市公司的此科目可能存在的各种“雷区”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