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经营类资产中的应收款项融资”,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中投资类资产是什么,包含什么科目,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上市企业手头有钱了,在满足公司日常经营所需之余,一般会去做些投资。这些投资对象,根据不同的目的、持有计划以收益来源,会被上市企业放到不同的报表科目,从而对公司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产生不同的影响。上市公司的投资对象大致包括房产、债权、理财、信托、股权、基金、衍生工具等。涉及到资产负债表的科目,主要有投资性房地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另外,一样的投资,不同的资产分类,会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财报数据,如果投资者搞不懂这种分类,可能就会莫名其妙踩雷或错过机会。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上市公司自建或购买房产(住宅、写字楼、商铺或厂房等)用来收租或意图获取房地产增值的,就是投资性房地产。一般上市企业自建或购买房产,如果以自用为目的,算作固定资产;如果上市公司为房地产公司,则计入房地产公司的存货;既不是自用也不是存货,目的是想收租或意图获取增值收益,则为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方式,一般有两种:成本模式计量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选择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后续处理的方式和固定资产一样,按期计提折旧,年底做减值测试,其中折旧和减值算当期利润表的费用,收到的租金计入利润表中的“其他业务收入”;选择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可以反映房地产增值情况,这种情况不需要计提折旧和摊销,而是直接以期末的公允价值计入资产,并将期间涨跌计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科目,影响当期净利润。但是,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利润”,实际上并不对应真正的现金流入或流出,这点需要注意。
考虑到上市公司持有目的改变,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存货以及固定资产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转换(目的变、科目变、影响变)。转换情况,主要有下述几种:
①自用房地产、房地产公司存货、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他们之间相互转换比较简单,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直接平移科目,不涉及资产和利润表的变动;
②“成本模式”转变为“公允价值”的投资性房地产,以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作为新的账面价值,新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期初的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
③“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固定资产或存货(房地产公司),转换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或存货的账面成本,期初至转换日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存在的时间段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④自用地产或存货,转换为“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以转换日公允价值作为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如果公允价值与原来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为负值,计入利润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如果差额为正,则调整股东权益(其他综合收益),不影响当期利润;
⑤注意:“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允许转化为“以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放低长”。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投资类科目中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千方百计提防上市公司利用转换增加“利润”,对上市公司的此科目可能存在的转换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