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分享“将当期利润推至以后确认”说过:企业将当期利润推迟至以后确认,所处的时期肯定是经营业绩爆棚,将当期的部分收入或利润拿出来放在以后确认,这样操作是为了让投资者以为企业未来依旧赚钱,至于企业以后真的是不是很赚钱,这就很难说了。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将未来的费用确认在当期”的“伎俩儿”是出于何种目的呢?有么有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通过前面几期的分享,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无论企业通过何种“伎俩儿”,其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化利润,让企业的财报数据更好看。因此,本期分享的“将未来费用确认在当期”的伎俩儿,企业也是出于此目的。这种“伎俩儿”常见的方法有:
①企业在当期,违规核销资产,避免后期产生费用;
②在财报上违规记录费用、提取准备金,以减少未来的成本费用。由此可见,通过“规避费用产生、减少未来费用”等方式,从而达到未来某时期虚增利润的目的。
下面我们逐一来聊聊这几种操纵伎俩的情况,如下:
①企业在当期,违规核销资产,避免后期产生费用
该操纵伎俩儿,主要体现在“企业采取不当方式,核销陈旧存货”、“企业转回前期提取的存货减值费用”、“未及时核销厂房、设备的减值准备”、“企业采取不当方式,在当期核销无形资产”、“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再重组”等方面。企业将未来可能的成本费用提前确认,使得后期负担的成本费用变少。而提前确认的成本费用,一般会划分为“重整费用”或者“一次性费用”,这样不会减少营业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营业利润被虚增。
举个核销资产的例子:假如你去一家正苦苦挣扎的公司做首席执行官(CEO)并想让这家企业以惊人的业绩扭亏为盈,你该怎么做?给你出一个“好主意”。上任的前几个星期,你先发布几条大胆的提议:宣告要去除前任遗留的弊政,一定要简化流程、提取大笔减值(这经常被称为“彻底清算”),并且减值额越大越好。
同时,你还提议对虚高的存货、设备等资产提取减值。此时的投资者,不会因这些短期损失而抛弃公司,因为这些损失都没有被放在营业利润内。同时,通过上述一番操作,也会给投资者留下“强势、果断、干练”的深刻印象。
当然,你心里的“小算盘”是这样考虑的:将企业经营不善的“锅”留给前任,大刀阔斧将可以减值的、清算的,在此时一并都处理掉。这样,在未来的某个时期,企业的利润很容易增长,以彰显你的能力。
因此,当你发现一家公司更换新管理层后,便开始大幅进行资产减值、大额提取备用金等,就要留心新一届管理层的“小心思儿”啦。
②在财报上违规记录费用、提取准备金,以减少未来的成本费用
此种操纵伎俩儿,企业管理层会把未来某时期的费用,甚至是伪造的费用,记录到当下,这样企业在未来的营业费用会被低报,利润被虚增。
市场衰退时期,是公司提取巨额费用的最好时机,因为在这样的时期,投资者会全神贯注于公司“怎样摆脱衰退,如何扭转局势”。此时,公司进行违规费用操纵、大额提取准备金等不太可能引起投资者的注意。有时候,投资者还会认为公司的这种操作,是为了积极应对市场衰退,摆脱经营下滑泥沼。
前面我们讲过“企业利用重组准备金平滑利润”的伎俩儿。比如一家公司计划裁员100人时,就只提取这100人的辞退准备金。提取规模恰当的重组费用时,未来的辞退赔偿金就被挪到当期,并被记录为非经常性费用。
当企业管理层计划解雇员工时,他们违规提取不恰当的重组费用,比如计划辞退100人,却提取了200人的辞退准备金。本来辞退100人就足够,却公告要辞退200人,这样管理层提取的重组费用和相关负债就加倍了。假定管理层每解雇一位员工就要支付2.5万美元的补偿,那么正常情况下,企业只提取250万美元补偿金就可以了。但是企业却把解雇人数从100人故意加倍到200人,就会提取500万美元补偿金。在公司为100位离职员工发放了合计250万美元的补偿金后,剩下的250万美元就留在负债之中,却并没有相应的支付义务。就这样,管理层先提取、后释放了负债账户的大笔虚假准备金,从而削减了补偿费用,达到虚增未来利润的目的。
以上,便是今天和各位小伙伴们分享的“盈余操纵”伎俩——将未来费用确认在当期。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中善于发现异常现象,分析背后产生的原因,看看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