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经营类资产中的货币资金”,本期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中经营类资产的“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主要包含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上市企业在市场上生存,必然会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交换,应收票据及账款就是在这些交换中产生的。其中,应收票据科目中的“票据”,可能是银行承兑汇票(简称“银票”),也可能是商业承兑汇票(简称“商票”)。

承兑,是承诺兑付现金的简称。银行承兑汇票,是由银行帮助企业开具的付款承诺兑现,只要持有至约定到期时间,持票方就可以要求承兑银行无条件支付现金,按照我国银行体系的信用状况,除了少数农商行、城市信用社等,国有大中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开具的银票,可靠程度还是比较高的;商业承兑汇票,是出票企业承诺到期不核查合同或发货单等商业活动相关材料,见到票据直接支付现金的承诺,商票一般是由大型企业集团下属财务公司或直接由大型企业开具的,考虑企业集团的资金实力和付款意愿,商票的可靠程度比银票要稍微差一些。如果上市公司的应收票据一直是由银票组成,突然某年大量出现商票,可能说明企业的产品或服务遇到了销售困境,开始放松销售政策了。

我们知道金钱是有时间价值,导致银票的价值略低于同等面值的现金。如果企业继续用钱,可以打个折扣到任意银行换取现金,这种行为被称为“贴现”,打折使用的利率被称为“贴现率”,它是一种市场利率,由双方协商确定,一般不会超过现行银行贷款利率。除此之外,还有“转贴现”,它是指持票银行利用未到期的承兑汇票,从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获取资金的行为;“再贴现”,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买进银行持有的尚未到期票据,向银行提供资金支持的行为。

因为票据可以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特点,于是便有了票据交易市场。如果一家非金融属性的上市企业,其财报中存在与正常经营规模不匹配的应收票据,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有可能这家公司不务正业,在票据交易市场玩“炒家”生意。

应收账款,它是由企业赊销商品或劳务造成的,相当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欠条”。常见模式是买家先不付钱或只付一部分钱,购买商品或服务,一段时期后支付对应款项。一家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款优劣的一般排序:现金>银票>商票>应收账款。如果一家企业能够做到“现款现货”或“先款后货”,说明该企业一定具备某些竞争优势,企业估值时可以作为加分项。

之前分享过“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准则,也就是买东西的人签了合同,卖家交了货,就可以确认收入,产生利润,至于有么有收到货款不管。有些企业利用这个原则,因某些原因放货出去,增加应收账款,虚增收入。如果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增长幅度超过同期收入增长幅度,且应收账款周转率显著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或者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可能预示着:公司临时放宽信用政策,加大赊销力度;公司提前确认收入,甚至是虚构收入。

常识告诉我们,企业的应收账款拖欠的时间越久,变成烂账的概率就越大。因此会计准则要求,公司对应收账款必须计提“坏账准备”。坏账准备是需要从当年利润里减去的,所以计提的越少,意味着公司当年会产生更多“利润”。如果关心公司利润的质量,就必须关心它的计提标准。一般来说,计提标准越严格的公司,利润质量越值得信赖。如果公司的计提标准一向比较宽松,突然严格,可能意味着企业意图“洗澡”做低基数,以备来年转回坏账准备,美化利润表。同样,一贯严格,突然变得宽松,可能意图“美化”当年利润。另外,应收账款部分或全部计提坏账准备,并不影响公司对这笔应收账款的“追讨权利”,一旦将其收回,企业实际收到的金额如果超过该笔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差额可以回到利润表“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冲抵,减少当期费用。

除了利用应收账款虚增收入这种常见的造假手段外,上市公司较为“高明”的造假手法是将应收账款收回,利用在建工程、购买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活动将资金流出,然后光明正大地通过“摊销”或“减值”完成“毁尸灭迹”,这很难被查出来。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在阅读上市企业财报经营类科目中的“应收票据及账款”时,清楚票据和账款的来源、去向以及异常现象(比如,突然增加、减少;变严格、变宽松等,事出异常必有妖),我们还是需要对上市公司的此科目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