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圈里流行很广的一句话:“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数据层出不穷,分析财报是为了排除风险企业的,而不是去证明它……”,当我们选择进入意向标的行业的企业时,我们可以通过财报分析,来排除那些有潜在风险的企业。

上期我们分析了“货币资金”,本期我们来看看“应收票据”可能会存在哪些猫腻。我们知道,应收票据,是由付款人或收款人签发、由付款人承兑到期无条件付款的一种书面凭证。一般最长有效期为6个月,其中电子票据最长有效期为1年,且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具有记载票据债务人的历史兑付信息的信用环境,可对票据债务人的违约行为构成有效约束和识别,鉴于此,上市企业在此方面的舞弊可能性不大。

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相比,票据的信用程度更高、流动性更强,可以免计提减值准备、可贴现、可背书转让。而且,应收票据仅须披露总额而不需要披露前五名客户金额等信息,投资者无法通过财报了解更多信息。

按照承兑人的不同,应收票据分为:银行票据和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是经银行承兑到期无条件付款,相当于将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转化为银行信用,因此银行票据风险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有时候我们会将其视为现金,除非银行本身的信用堪忧。

另一种是商业票据。一般情况下,银行不对商业票据无条件兑付。但由于商业票据的贴现期(贴现期是指在金融领域中,将未来的一笔款项按照一定的利率折算到现在的过程。通俗来说,就像是提前把未来的钱拿到手里,但要扣除一部分利息,这个过程就是贴现。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需要现金时提前得到资金,但同时也要为提前使用资金支付一定的成本,也就是贴现率。)比较短,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风险相对较低、期限比较短的应收账款。如果票据到期后,对方仍未付清,那么贴现等权利灭失(在财务报表中,”灭失”通常指的是资产的减值损失或资产贬值。),但仍享用其他方面的权利,此时我们可以转换为应收账款再计提减值。

综上,同样是票据,作为投资者,我们应该与企业一样,更青睐银行票据,而非商业票据。了解上述基本概念后,我们来看看上市公司可能会在应收票据上做哪些文章。

一、虚构票据,背书转让却不产生现金流 

应收票据最长有效期为6个月(电子票据为1年),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不会在该科目上动手脚,但凡事也有例外,比如上市公司可能会“虚构”票据,尤其是金额较大的应收票据。但是,票据在结算时一般会在现金流量表留痕。如果有背书且用于支付的话,那么票据将不计入现金流量表中。考虑票据有效期为6个月,因此一般来说,票据到期后,要么结算后计入现金流入,要么背书后用于支付。

现金流可以帮我们甄别票据虚构,另外,我们也可以用现金流辅助估算票据期限。例如,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期末的应收票据金额与接下来两个季度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之和进行比较(后者减去前者),得出差值。假如上市公司在此期间并没有对票据做背书且期限均为6个月,那么原则上来说,其差值应该为正数,如果不是,那我们就要注意了。当然,票据有效期这一常识已深入财务人员之心,恐怕很难有上市公司在应收票据科目造假且不考虑现金流问题,所以这种造假方式,短期可以,长期很难成为主要的舞弊方式。不过,现金流量表或许可以作为我们甄别虚构票据、判断上市公司应收票据账期的一种方式。

 二、“突增”应收票据 

如果我们在连续查看上市公司财报时,突然出现此前没有过的大量应收票据,那我们应该警惕这些票据的真实用途,有可能这是上市公司带有“类似融资”的行为。所以,当我们发现:

1、“此前很少收取应收票据“或者”公司所处的行业惯例就不收应收票据”,上市公司的突然增加许多应收票据,则应该反思其票据的合理性;

2、如果上市公司对某家公司同时存在金额相近的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需要查看该上市公司是否已经出现现金流枯竭,并进一步判断该票据是否具有“融资”属性。

三、“另类”的应收票据

并非所有的应收票据都意味着营业收入已经形成,有些“强势”的上市公司为了呵护自己的经销体系,会允许经销商以票据支付预付款(在上市公司处对应形成预收账款)。像此情况,我们需要了解该上市公司的销售模式以及两个客户的协同性。比如,2014年、2015年的贵州茅台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当期由于白酒行业处于深度调整期,为了调动经销商的积极性,允许部分货款使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

总之,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可以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应收票据分析,可以让我们对拟投资标的资金状况有一些基本认识,给自己提供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祝好,感谢各位。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评论信息
picture l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