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分析了“营业收入”,本期我们来看看“营业成本”可能会存在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情况。
在财报中,营业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主营业务活动中发生的、直接与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成本。它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制造费用、周转材料、燃料和动力、房租以及其他与产品生产和销售直接相关的费用。它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营业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毛利率和净利润。下面我们逐项来看,营业成本可能存在哪些可能的“风险”,需要投资者注意。
一、反向推断营业成本
类似上期分析营业收入那样,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上市公司或其并购标的公司的成本中的分项明细及各自占比情况,反向推测总的采购金额,再与上市公司实际披露金额相印证,判断其财务数据的可信度。
二、供应商“异常卡位”成立与注销
有时,我们分析上市公司财报时,会发现其供应商会“卡着时间注册、注销”(一般注册与注销时间,间隔很近,不超过2年),这种行为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有可能,这类供应商会配合客户参与上市公司的资金循环。
三、供应商是上市公司产品质量的“照妖镜”
对于食品类、制造业类的上市公司,查看其供应商可能有助于我们间接辨别上市公司产品品质。我们可以从上市公司招股说明书或财报中查找其披露的供应商名单,通过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是否存在因产品质量问题进行的行政处罚。如存在,我们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产品品质存在担忧。
四、毛利率的“异常”
毛利率异常,是很多财务舞弊识别人员津津乐道的财务指标。我们可以将上市公司的毛利率与同行相比:毛利率过高,且上市公司并没有强技术壁垒、品牌效应且无合理解释,那么很有可能有虚增收入等嫌疑;毛利率过低,可能说明上市公司产品偏低端,竞争力稍显不足。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市公司毛利率变化趋势与同行是否一致,来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是否存在异常。
总之,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在分析上市公司营业成本时,可以通过反向推断、供应商异常行为、质控水平、毛利率等方面分析对上市公司的此科目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