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利润表的重点”,知道利润表是大多数投资者比较喜欢的报表。看到上市公司“可喜”的利润、“涨势很猛”的营业收入等数字时,更要清楚这些数字被写入财报所依据的规则以及是否“货真价实”。本期我们就来看看上市公司财报收入确认的会计规则有哪些,主要包括什么,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我们都知道,一家公司依据会计规则中的“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公司利润收入。那什么是权责发生制呢?它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字面理解“权利与责任发生时进行记录”,也就是这种核算方法要求企业在收入和费用产生时,便会在财报上记录收入与费用,至于是不是真正收到货币现金或支出费用,它不管。它是以权利或责任的发生来确定应收(应该得到的收入)和应支(应该支出的费用)。
举个栗子,A公司今年花70元买原材料,产生30元生产制造费用,40元的其他税费,然后产品被B公司用打了一张200元欠条的方式拉走。按照“权责发生制”,A公司会在财报上认认真真记录:60元的营业利润(200-70-30-40=60元),按照25%所得税率,缴纳15元税给税局(60×25%=15元),然后告诉股东们今年获得净利润为45元(60-15=45元)。其实,明眼人都知道,A公司今年不但没赚钱,反倒贴钱不少。因此,可能你所谓的财报利润,并非真正的“利润”,也即:利润≠挣钱。
由此可知,权责发生制下,企业的收入确认基于下述几个条件:
①风险和报酬的转移:商品或服务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到客户;
②收入的可靠计量:收入的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
③经济利益的流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同样,企业的费用确认基于下述几个条件:
①已发生的费用:与收入产生相关的成本和费用;
②费用的可靠计量:费用的金额可以可靠地计量。
收付实现制,它是区别“权责发生制”的另一种核算方法。它是以现金的“流进”和“流出”来界定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现金流入就是收入,现金流出就是费用。
再举个栗子解释一下两者的区别。比如,你从本月1号上班,公司给你的月薪是税后3万元,下月8号发工资。这个月你吃饭、打车等日常开销费用5000元,预付了一个季度的房租6000元,买了台笔记本电脑5500元。到了月底,我们分别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来看看你的财报情况如何:
①收付实现制
你本月收入为0元,费用1.65万元(5000+6000+5500=1.65万元),净利润为 —1.65万元。
②权责发生制
收入3万元(下月8号发工资,应记录为应收账款3万元)。费用为5000元,本月房租2000元(6000元÷3个月),本月笔记本折旧(5500-700)÷24=200元(预计笔记本使用2年后700元卖出)。本月净利润为30000-5000-2000-200=22800(元)。
看到没有,正是因为会计核算的方法不同,带来的结果不同。正因如此,利润表内几乎每个科目都充满着估计和“财务艺术”,也成为“有心”的造假者大施拳脚的主要地方。所以,作为普通投资只有明白企业财务报表中每个科目的含义及背后的估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企业的利润数据的真实性。
一句话总结,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阅读上市企业财报,理解会计核算规则及科目含义及背后的估计,对上市公司的财报科目可能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逐一分析排查,看看它是否存在“猫腻”,让自己对拟投资的标的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有所了解,降低我们的投资风险,记住:“分析财报,是用来排除风险企业的”。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