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如何分析公司的竞争优势”说过:选择的公司拥有的竞争优势项越多,公司的经营就会越好,当然,你的投资回报也会越来越好。但有时,我们看两家资产一样多的公司,其中一家盈利能力比另一家强。盈利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本期我们就来聊聊“商誉”这个概念,看看它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
在前面文章中,我们聊过“商誉”的概念(可见《财报中的商誉》),知道它是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产生的,也就是“无收购,不商誉”。
经济学家欧文·费希尔(Irving Fisher)曾经说过:“凡是可以产生收入的都是资产。” 这就是说,对于个人来说,体力是资产、智慧是资产、美貌是资产、口才是资产、关系是资产……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资产增加“筹码”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只有交易发生时,这些资产才有意义。同样,对于一家企业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有被收购的时候,企业才会对“商誉”进行估值,收购方才会在财报的“商誉”一栏上记录一定的金额数。
因此,商誉是指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所支付的那部分金额与被并购的标的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值。举个简单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A公司收购B公司,B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为5亿元,但是A公司花了10亿元买了B公司,那么A公司就需要确认10-5=5亿元的商誉。
顺便提下“无形资产”和“商誉”的区别:很多人容易将“无形资产”和“商誉”混为一谈,确实,两者都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很容易让人理解错误。两者的区别,其实很好区分:无形资产,它往往对应具体的、可以被第三方认证的一些东西,比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而商誉,它不对应具体的,可被第三方认证的东西,比如公司的客户关系、经营管理层的价值等。
商誉,虽然也是资产,但它和无形资产类似,因无法预测其使用寿命,所以不要求摊销,只需要每年做减值测试。商誉减值,是作为费用从当年利润扣除,它是不可逆的,减值一旦计提,即便未来资产获利能力回升,也不允许再转回。正因如此,商誉减值很容易成为企业操控报表的重灾区。
那么,作为投资者,我们该如何才能避免商誉踩雷呢?下面是一些建议,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1.警惕对那些商誉占总资产或净资产比例过大的企业
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多次收购积累了大量的商誉,一旦发生大规模商誉减值,公司盈利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防商誉过大的企业。比如掌趣科技的商誉数额就比较大,2017年其财报(如图)显示商誉为53.91亿元,占总资产98.84亿元的54.5%,显然比例过大。
2.查阅公司财报“商誉”科目,了解商誉主要是因为收购哪些企业产生的
我们继续翻看掌趣科技2017年财报,在“注释14”找到形成商誉的收购企业名单,如下:
3.对赌期内,业绩承诺达成情况
查看公司财报中“主要控股参股公司”,了解这些公司的经营情况,并和当初被收购时承诺的利润进行对比、分析,看看实际达成情况如何。重点是过了对赌期后,这些企业的业绩是否出现明显下滑。
总结一下,商誉是在收购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其也是一种资产,因此每年需要做减值测试;商誉在公司资产占比过大,会因商誉减值影响公司当期利润;商誉很容易成为企业操纵报表的重灾区,我们要警惕那些商誉占比过大的企业,分析是企业收购了哪些公司产生的商誉,以及收购当初被收购企业承诺利润是否达成。
特别声明:本文由互联网用户自行发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